预告 | “三次”(或序参量)量子化:宏观量子叠加的实验发现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解读
时间: 2025年10月24日(星期五)14:00—16:00
地点: 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思源多功能厅(西301)
报告人:孙昌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创院院长、教授)
主持人:高原宁 (中国科学院院士,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教授)
报告摘要:
在量子力学诞生100年之际,202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米歇尔・H・德沃雷(Michel H. Devoret)与约翰・M・马蒂尼斯(John M. Martinis),以表彰他们在宏观系统量子隧道效应及能级量子化的开创性实验工作。围绕此次获奖成果的科学意义,学界与公众已展开大量讨论,但仍需解答一个核心专业问题:宏观量子现象研究(如超导约瑟夫森效应、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此前已多次获诺奖,为何本次会再次表彰同类领域的工作?
本报告将聚焦这一问题,结合报告人自 1990 年代初开展相关研究的经历,通过调研梳理获奖工作相关历史文献,对获奖工作的科学意义给出专业的解读:该工作首次对 “三次量子化”(即序参量量子化)的核心结果—— 宏观量子叠加效应,完成了确定性实验验证,也可视为宏观体系中薛定谔猫态物理效应的首次实验发现。此后,超导量子计算的蓬勃发展推动该领域成果走向公众视野。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学者(如于扬、游建强等)在不同发展阶段,为延长宏观超导量子比特的退相干时间作出了重要贡献。
报告人简介:
孙昌璞,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创院院长。本科毕业于东北师大物理系,于南开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东北师大教授,中科院理论所研究员和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客座讲席教授。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美国ISI“经典引文奖”等奖励以及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领导和组织我国物理学科“十三五”、“十四五”的战略规划工作,是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副主任,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主任。
他长期从事量子物理、数学物理、量子信息基础理论的研究,其原创性的研究工作有重要国际影响。目前工作集中在复杂体系统计热力学、能源物理和可靠性理论的研究,开展了面向国家需求的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模式创新探索。目前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基础中心项目《基础能源物理的科学问题》。他十分重视教育和教学工作,连续讲授高等量子力学大课多年,著有《经典杨-米尔斯场理论》和《量子力学现代教程》。他多次被评为中科院“优秀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有多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和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他也是人教社中学物理教材的总顾问和前言的撰写者。
现场参会报名方式:请于10月24日10:00前提交报名信息
报名二维码:
线上参会方式:扫描以下二维码观看
主办:
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联系人:
李晓敏 lixiaomin@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