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教务新闻
杨立华教授主讲“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讲堂:名师面对面”(第四十二期)
发布日期:2025-10-08 浏览次数:
  供稿:孙琰  |   图片:黄静雯、周墨   |   编辑:田浩天   |   审核:杨立华、高原宁

2025年9月26日晚,由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主办的“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讲堂:名师面对面”(第四十一期)在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理科教学楼303教室举行。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哲学系教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杨立华应邀讲授“诗与思:论人文底蕴之为学术与人生的基础”。本期讲堂由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教授、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主任高原宁主持。

32C36


你是否曾在仰望星空时,试图一笔记下内心的震撼,却发现任何文字符号都显得苍白无力?你是否曾在辩论正酣时,试图一举抓住对方的漏洞,却发觉双方对同一词汇的定义有偏差?

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不是为思想,而是为思想的表达划一个界限”。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写道:“凡是能够言说的东西都能说清楚,凡是不能言说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Whereof one cannot speak, thereof one must be silent)。”他通过“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建构了人们感知、理解世界的方式,不断追问语言与世界、语言与思想之间的真实关系。

培根在《新工具》中将“劫持着人类理解力并在其中扎下深根的假象和错误的概念”归纳为四类假象。由人们相互间的交接和联系所形成的被称为市场的假象,从根本上是语言的问题。他将语言滥用作为错误认知的根源之一,认为应当对语词、概念给予准确的界定和正确的使用。

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栖居》中指出,人并非是语言的支配者;人首先要被语言所言说,然后才能有所言说。


杨立华说,书总得一页一页地读,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终有一天,世界会向我们呈显为大写的文本


杨立华通过深细解读西方哲学家关于语言、文字和思维的经典著作及核心理论,阐释了语言在人类认识世界、定义存在、深化与拓展思维、重塑价值与意义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同学们在“思”的道路上与曾经的伟大心灵相遇。

杨立华直言,语言是时代问题的反映。从“妇女节”到“女神节”,从努力、竞争到“内卷”,从超脱到“佛系”“躺平”,为什么大家竟然都不会“好好说话”了?当下的热点词汇充斥着“美丑不分、善恶不辨、贵贱不明”的虚无主义特征。人究竟该不该努力?努力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样的方式竞争算“卷”?当你累了,沮丧地叹口气、偶尔懒散一会儿,甚至蒙着被子大睡三天,算不算“躺平”?网络词汇被不加考证地滥用、错用,违背了原始语境中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完整性,正在以一种难以察觉的姿态损害着人们的语词惯习,弱化着人们基于概念、逻辑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潜力。

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虽然能够把握语言要义,但其写作阐发的审美感受仅仅来自语词本身,而非人类个体性情感、思想、社会经验及文化认同的艺术呈现,因而往往无法触及人类原初的心灵与直觉。杨立华强调,语言多一分则噪、少一分则寂,唯有保持对文化的敬畏、对文字的尊重,学会区分语言表达的优和劣、雅和俗,找回语言审美与自我表达的意义,才能成长为有思想、能共情的个体。


杨立华说,一个拥有自由而醒觉心灵的人,因责任而充实,因充实而饱满,因饱满而光辉


杨立华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思想文化的载体,而且是人文精神的源泉、人类文明的印记。比起“诗”塑造士气、民风、世势隆杀时“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社会功能,他更崇尚“诗”借“现量”“言性之情”的情感表达和“言愈昌而始有则,文愈腴而始有神,气愈温而始有力”的宽裕之神气。杨立华当堂即兴吟诵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崔颢诗作《黄鹤楼》和李白仿写的诗作《登金陵凤凰台》,并通过逐联语境化分析、比较和品评,展现出二者在韵脚、句式结构等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在诗文营造的趣旨、人文风景等方面截然不同。文本化的胜迹一方面呈现于诗作更为广泛的互文关系中;另一方面,被贮存在历史记忆深处,成为赋诗者、吟诗者、闻诗者内心的永恒。

杨立华还指出,哲学总是特定语言边界所蕴涵的思想潜能的实现。庄子运用讲故事的方式阐述自己的哲学,体现了对“真知”“逍遥”两个概念的终极追求和对语言文字局限性的深刻认识。杨立华以《庄子·齐物论》末章中脍炙人口的寓言“庄周梦蝶”为例,通过剖析文本的基本框架——由两个确定无疑的“不知”达到两个确定无疑的“知”,提炼出庄子“伟大的转身”——既然“觉”与“梦”是同构、无需区分的,那么,“我”为什么要证明自己不在梦里?这一“至德所知”孕育着经验不确定性的积极的哲学内涵,尽管“不可言说”,却发人深省。

课后,杨立华就同学们感兴趣的自然科学普适性与哲学思辨性、时代价值危机与幸福品格养成、“思维无限者”与“想象无限者”等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说,哲学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生活方式;“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赋予自己丰厚的滋养和深远的影响,使自己能够在迷茫、困境中作出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选择,因此总是不忘告诫同学们,人生意义是要活出来的,而不是靠想出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杨立华笑言,自己曾在二十五年前某个失眠的夏夜写下一首七言律诗:

道崇自然德崇钦,竹林伊洛两关心;

每寻嵇阮狷狂迹,更慕程朱德业岑;

无意埃尘纷起落,有心名相任浮沉;

惟期暗夜承薪火,不因微薄忘古今。

二十五年后,于他来讲,投身中国哲学研究的志趣经过扎根、沉潜、蓄积,业已绽放,却依然“像铁一样强和烈”。

被杨立华“随事格物”的生活哲学所感染的同学们


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副院长林熙教授、杨振伟教授,博士研究生培优计划2023、2024级部分入选者及慕名而来的观众等现场出席。

杨立华(一排右五)与高原宁(一排左一)期望同学们“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从“诗”与“思”中汲取感性的直接力量